《洛克菲勒家书》和《曾国藩家训》

《洛克菲勒家书》和《曾国藩家训》

Tags
家书
读后感📖
教育🎓
Published
Published October 14, 2013
书摘:
享有特权而无力量的人是废物,受过教育而无影响的人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人生目标)
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发生,就是不会发生不劳而获的事,那些随波逐流、墨守成规的人,我不屑一顾。他们的大脑被错误的思想所盘踞,以为能全身而退就值得沾沾自喜。(积极进取和冒险精神)
要管理和运用金钱,你必须乐于亲自动手、亲自管理数字,不能只是空谈管理和策略。上帝表现在细节之中。如果你忽视发这些细节,或是超脱细节,把这种“杂事”授权给别人去做,就等于至少忽视了你事业经营的一半重要责任。(务实)
——约翰·D·洛克菲勒
早年写诗说“男儿未盖棺,进取谁能料”,在晚年却说“苍天可补河可塞,只有好怀不易开”。(人生目标)
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办事圆融,行得通也。(忍和耐)
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以后凡事不可占人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 (与人交际)
——曾国藩
之前读到了一本据说是约翰·洛克菲勒写给他儿子书信编成的一本册子,取名为《洛克菲勒家书》。作为这个星球上有史以来最有钱的男人(个人资产超过4000亿美元),第一个将“分销”和“产业链整合”用到极致的商人,彻底挑战“富不过三代”这个公理的长盛不衰的家族的第一任族长,在这本写给儿子的书信合集当中我希望能够找到些许原因。
而另一位作者则是号称晚清第一中兴名臣的湘军缔造者曾国藩。曾文正公拥有当时号称拢尽人才的第一幕府,极善处理人事关系。自己本人则不但是公认的理学大师,还是位极人臣的国之栋梁。他深谙中国为官之道的潜规则,却又是主导洋务运动的第一人,还将两个儿子一个培养成外交家,一个数学家。可以说曾国藩很好的代表了我国传统的为士和为官的典范,但却少了股迂腐劲。那么读他的家书,却又能看到与同时代美国的洛克菲勒哪些思想上的差异呢?
要说对比,首先当是当时大环境的对比了。
  1. 清末是大家很熟悉的,咸丰后慈禧垂帘听政,政治上满汉分离,人数偏少的满族清政府对汉人官员诸多猜测;文化上还是那套忠君爱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学说当道;外部环境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不断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震惊,20年前林则徐虎门销烟,到如今却愈演愈烈;内部环境太平天国起义,打下南京,大有与清廷共分半壁江山之势。曾国藩就诞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以理学宗师的身份文人带兵,成长、成熟、直至成就了一番事业。
  1. 而在差不多时代的美洲大陆,却完完全全是另一番气象。政治上实行联邦制的美国,其实关于大小政府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陆陆续续的战争也在持续。而在国内随着铁路的铺设,政府的不干涉和「市场经济策略」,各个行业也正在蓬勃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们:汽车大王亨利福特、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钢铁大卫卡内基、华尔街之王摩根、发明大王爱迪生,这中间当然少不了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美国的经济以及快的速度发展,可以说这是一个充分的展现个人才华与贪婪的时代,是一个猎富者的天堂。
不同的生长环境导致了两人及其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动方针。(虽说很难想象两人假如角色互换会发生些什么有趣的事,但最起码说明了成功的行为方式不止一种)不过有些相似的地方,就是两人都是生于贫苦之家,然后靠自己的奋斗取得了成功。另外在年轻的时候两个人都受过很大的屈辱,也都采取了忍耐的应对方式。而之所以会选择忍耐,原因却大不相同:洛克菲勒在得到投资后被迫将自己的名字从公司名字中被替换掉,只是因为公司当时需要这笔钱,并且在不久的未来洛克菲勒就将同样的屈辱送还给了那个投资人。而当曾国藩被皇帝和太后猜忌甚至丢了官位闲置在家时,他选择为了心中儒生的最高理想「修身齐家治国」而忍耐,并且一忍就是一辈子,不但自己忍,还写信告诉弟弟要忍,要吃亏,要自污。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们不得不说是在『带着镣铐跳舞』。封建和理教、忠君即爱国、就像几座大山压在曾国藩的身上,使他颤颤巍巍的实践着心中的理想,矛盾的却是不肯直面这几座最要命的大山。最后在湘军部下们4次劝曾国藩反清的之后,曾用一句「高山流水心自知」表明了心迹。不得不说纵观曾国藩一生,好多次他是差点挣开了枷锁的,却又自己默默走了回来。
家书的对比,很大程度上也可看作是两个人处事风格的对比。假如说曾国藩的成功在于他平衡了各方的利益关系,将中庸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那么洛克菲勒就是完完全全一往无前的开辟出了一条新的康庄大道。他冷酷无情的碾压竞争对手,榨取公司经营环节中的每一分利润,控制上游垄断下游将全产业链进行整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决定着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最终逼的政府不得不通过了《反垄断案》,在1911年将标准石油公司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商业垄断的公司,进行拆分。按乔布斯的论点来讲,洛克菲勒『改变了世界』。反观曾国藩却即使心怀理想,一生的成就却不过是『维持了旧貌』,虽然我承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和文明的转折路口要做到这一点是无比的艰难。
然而他们不约而同的将自己的思想写于家书中,试图传递一种精神给家族的下一代。(看来写作真的是成功人士们的集体爱好了)对比精神之间的区别,我想还是先来看结果:洛克菲勒家族现在已经传到了第六代,子孙后代遍及美国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公认拥有第一影响力的家族。反观曾国藩,子孙中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成为显达人物,但他们在教育、化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这也很好的符合了两本家书的核心精神,洛克菲勒觉得成功的人生在于拼搏后拥有不凡的影响力,然后实实在在的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做事;曾国藩则希望子孙们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进行深入的钻研,做人方面推崇内敛和不显。双方的潜台词似乎就是洛克菲勒觉得自己一生过得非常精彩和正确,希望子孙们都能够拥有他的人生;而曾国藩虽然位极人臣,却深深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遗憾,认为做官和成为领袖都是一种限制和疲惫的活法,不希望子孙们再重蹈自己的覆辙,无怪于在他晚年还留有“宁可讨饭也不为官”的遗训。再往下深思,那么是否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是环境使然,所谓时势造英雄;而洛克菲勒却是用他的影响力和努力生生造出了一个新的时代,猎富的时代。
在阅读这两本书的期间,还参阅了《梁启超家书》和《傅雷家书》,似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们的心中都有这么一个做学问的梦:院子里种着梅兰竹菊,曲径深幽中有一个书斋,内有藏书万卷。闲时往来此处,清茶一壶,留下些许墨宝,作些锦绣文章。官员拜访需换上文人服饰,朋友往来没有白丁,弟子三千每日叩首。只可惜连这个梦,到如今也快消逝在历史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