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有多大?

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有多大?

Tags
职业发展💼
Published
Published September 3, 2021
以下为知乎相关作答的整理:
必须表明立场的话,在两年前我会说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 平平淡淡的度过每一天,接受自己的普通、平凡、对大多数不满的无能为力和默默忍受,但是安全、有据可循、符合身边众人的期待;
  • 又或者是不信邪的把自己扔到一个更加激烈、充满变数的环境,选择跟随自己的感觉、不理会众人的不解,去逆流而上的拼搏、学习、改变,去相信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乔布斯在身患绝症的几年中,推出了Ipod、iphone、iPad、Macbook Air等让苹果公司走向辉煌的产品。上世界末互联网刚进入中国的时候,马化腾、张朝阳、马云等人也是抓住了时机,不顾一切的投身到了这个浪潮,那个时侯谁没有经历过几个创始人挤在出租屋交不出房租的日子?当然有成功者更有失败者,不说远在硅谷的网景公司,时至今日谁还记得互联网先驱,中国第一个电商平台http://8848.com的创始人?理所当然我认为选择的原因是因为能力和勇气,没有这两个基础的人到哪儿都是炮灰。所以在两年前,我会认为个人的素质的最关键的因素,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所以你要做的只是不断累积实力、好好提高自己。才有可能当时机来临的时候,有能力去做出选择。
但是现在我却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
早上听歌的时候放到了jack johnson的最新单曲,一如既往的充满节奏感和夏威夷风情。同时,在我的脑海中也浮现出了这家伙的简历:
杰克·约翰逊是美国冲浪手,民谣歌手,导演。从小在夏威夷长大,Jack Johnson会走路的时候也会冲浪,17岁的时候他已经是冲浪界的天才,以最年轻的年纪扬名于世界级冲浪大赛(Pipeline Masters),正当体坛将他锁定成海滩明日之星,比赛后一个月,Jack Johnson在冲浪时发生严重意外,脸上缝了150针,让他整整三个月无法出门,却也给了他三个月抱着吉他、创作音乐的时光;但是Jack Johnson并没有一鼓作气成为创作歌手,18岁的他选择到加州大学念电影,99年导演并且担任电影配乐完成了冲浪电影《Thicker Than Water》,初执导演筒的他,赢得各影展最佳导演等大奖,眼见着Jack Johnson就要加入电影界,新的一波浪潮却迎面来袭;杰克自弹自唱的歌曲,早期就被冲浪巨星们作成卡带复制流传,2005年的今天,Jack Johnson,这个海滩男孩,不只是冲浪天才、不只是得奖导演、他是全球销量300万张的创作才子。
他兴之所至就可以放弃人人都认为前途无量的冲浪事业,去学习电影;在影艺界走了一段之后却又潇洒的掉头走向了音乐。不可否认,在每一个领域他都取得了成就,但我们怎么知道,这三个就是所有他尝试过的领域?在面临转型、甚至失败(严重受伤)的时候,又是什么支持他走向下一个人生目标的呢?他的家人和朋友会反对他的决定,还是支持呢?
想到这里,这一瞬间我自动脑补了两个镜头:
  1. 一中国小孩出生在音乐世家,从小学习古典钢琴,也非常有天分。18岁便在世界级比赛中荣获大奖,他的父母热泪盈眶、满怀激动,无数世界级的院校、乐团、媒体发来了邀请希望他能够加盟。但其实前途无量的孩子心中最想做的事情是背上书包去旅行,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每当他稍稍提起类似念头,就会被父亲粗暴地打断、母亲苦口婆心的劝阻,他被告知自己有天分、将来有荣誉、有金钱、有身份。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也觉得自己在胡闹。在一个音乐就是一切的环境中,他默默的藏下了所有的想法。
  1. 一个男孩名校毕业,经过层层筛选拿到了世界500强的offer,努力工作了3年后便升到了经理,年薪上百万,还有一个美丽的女友和全家以他为荣的父母。但是这天不知怎么了,这个前途无量的小伙子被一个好友用诸如“理想”、“未来”、“青春”、“拼搏”等话语诱惑去了一个小小的创业公司,搞一个不知所谓的破APP!父母的不理解好歹是被暂时用“存款数”这个理由说服了,女朋友也在刚开始表示了支持。但是好景不长,公司发展进入瓶颈,小伙子拿出了自己的积蓄陆陆续续也填了进去,只可惜还是不能挽回公司走向解散的命运。女友开始天天没事发火、吵架,每次回家家里人就唠叨些以前的光辉、坏朋友的唆使等等。纵使名校毕业,小伙子这时也迷茫了,不知当初的选择是对是错。
这时我发现,即使我们再学习、再提高、再能干,也无法克服我们天生的人性的弱点。所以我认为比个人能力更加重要的,是环境。在社交领域有一句至理名言:“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和什么样的人走在一起。”不管是刻意还是无意的,我们会发现到处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你爱抱怨,你周围的人也爱抱怨;你爱炫耀,你周围的人更爱晒;你每天觉得好累,你会发现周围的人比你更累!而在大多数地方,我们这里的大环境是很糟糕的:刻板、传统、价值评价单一、人治甚于理性、并且对新生事物近乎盲目的反对和制止。
所以对题主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别太高估自己的毅力,离开现在的环境吧,然后让环境去改变自己!离开现在的单位,离开现在的县城,去找到你觉得正确的坏境和氛围,然后努力跟上这里的脚步。
前面说到了人性的弱点,在特定的环境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加懒惰、更加愚蠢、更加庸碌、更加短视和自私。而这个特定的环境,就是“没有外力要求你改变的环境”。每个人其实都比自己想象的要自由许多,不用像《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那么决绝和彻底,有时只需要换个工作,换个社交圈,就能摆脱心理的阴郁。
当然也不是说需要有多伟大,自己的人生嘛,最重要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让自己觉得活得有价值和意义。所以即使想要跟着自己的心去走,也得先换个环境让麻木的心先苏醒过来。有时候我们以为天是圆的,可能只是因为呆在了井底。
有一些很适合的关于环境影响的例子:
  • 军队。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团队,但却可以充分告诉我们人的潜力有多大。常常能看见有的孩子入伍的时候佝偻着腰,畏首畏尾的,但到了几年后退伍的时候却变得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令行禁止、执行力极强。这就是环境的力量,一个在国旗护卫班退役的朋友说,当年他们训练之后累极之时还会因为班长的一声吼,就拼命冲到山顶,而回过头想想,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肯定做不到。越野跑直接10公里起,俯卧撑仰卧起坐500个以上是基础,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不可能的结果,在军队这样一个充满竞争性、强调荣誉性,拒绝失败、服从纪律的群体氛围中却是每个合格的兵的必备能力。要知道西点军校的格言就是“没有借口”。
  • 山区。因为关心我国NGO的情况曾经做过一些调研,考察了一些贫困山区人群的生活情况。当我们这些在上外面的人一心想着如何去改变他们的生活的时候,其实在山的里面,当地人并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改变自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反正周围的人都是一直这么过的,也都活得挺好。以前没有学校、没有存款、没有豪车、没有名牌不也都这么过来了。好像大清朝那会儿人也是这么想的,然后就被人家强迫着改了。这么比好像有点不太地道,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相同的关键词——“安全区”。习惯的、熟悉的、同类的,这些是让人感到安全的东西,但其实这只是来自于外面的脆弱的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建立在自己的真实实力之上,也就是无视环境变化,在哪都能如鱼得水风生水起的适应能力和改变能力。而要得到这种真实的安全感的唯一方式就是将自己经常性的置于“不安全区”,走出心灵的安全区、物质的安全区、社交的安全区,去一遍遍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然后从中学习、进步、打磨自己。
  • 公司。伟大的公司例如3M或者GE都有一个不断在进化的可以让人发挥出潜力的制度。而那些官僚化严重的企业,却总是寄希望于从外面寻找人才用以发展公司、拯救公司。经常听到有些有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主会一边在外面抱怨公司里面没有人才,人才难寻;而在公司内部却不充分放权,仅仅将员工当做执行的工具,不信任自己员工的才智。反过来在许多伟大企业里,他们的文化其实更倾向于内部提拔,不仅仅由于有完善的培训体制,公司内的老员工也更了解公司的状况,更在于精神。这种鼓励团结、充分信任每个人潜力的体制才不会埋没人才,甚至会不断的培养出最适合公司的人才。要知道10年前的GE就被称作为“CEO的摇篮”。
这只是一些简单的例子,说明了环境和制度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而每个人之间的差别又有多小。最后分享一个我很喜欢的故事作为结尾,大意如下:
父亲和儿子出门,遇到了一个很高的栏杆。儿子觉得自己肯定爬不过去,于是就想要绕远路过去。但是父亲却直接把儿子新买的最喜欢的帽子扔过了栏杆,儿子见状一下子急眼了,三下五除二就爬了过去。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做不到,那就先把帽子扔过去——这时再做不到,不是因为扔的帽子不够贵重,就是真的能力不够了。那就更简单了,提高自己再去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