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客人》⭐️⭐️

《看不见的客人》⭐️⭐️

Tags
电影🎬
Published
Published August 20, 2021
深度主观评论,有大量剧透,不想影响观影体验请先看电影。

说实话直到最后一刻,我都没有很确切的弄明白电影的标题《看不见的客人》指的是谁,是那个没有来家里的男主,还是没有回家的小丹尼尔,又或者是姗姗来迟的女律师。
甚至在看之前,结合题目和简介,我的预期中电影应该是在老人家中展开的。讲述老人如何用大量细节和推理、试探,来确定儿子的真实情况。并且用智慧一步步收集证据完成反击,揭示真相。有点类似《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所以当女主在老人家中逗留不超过5分钟就离开的时候我是有些失望的,因为这意味着电影的脑洞会往不确定的方向展开,大大增加了剧情漏洞的可能性。
结果果真如此,好几个牵强的场景和逻辑漏洞让这部剪辑凌厉的电影的观影体验大受影响。
以下是几个最让我不舒服的地方:
  1. 整部电影从开头到结尾都是谎言,从第一个镜头男主编织的凶案现场到最后一幕律师收买证人。电影里的所有人都在不停的撒谎、圆谎、试探、揭穿,甚至有些毫无意义的谎言。我可以理解电影的逻辑是一个谎言必须用更多的谎言去圆谎,并让观众体验剧情的不断反转。但我却一直在想,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啊,所有的人都在撒谎,每一句话都是谎言,仿佛撒谎就是他们的生存之道和成功之道,与人交往的第一次接触一定是以谎言开始,谎言是每个人唯一的铠甲和武器。这让我不信任每一个剧中人物,无法建立任何的好感与共鸣。更重要的是,我无法认同电影里的世界就是我熟悉的那个世界,无法认同剧中人物的处理方式,这种割裂感让人感觉尤为不适。
  1. 老人的人物塑造问题。导演无疑是希望通过老人塑造一个善良、坚韧的弱势平凡人形象。但理应带来快感和释放的成功复仇,却并没有实现应有的效果。因为这个复仇来的太蹊跷和牵强了。老人的最初目的应该是查明儿子真相,但是作为一个退休的汽车工程师而不是前CIA探员,他对于各种机密信息的掌握和获取也太过容易了。在早早暴露自己的情况下,也没有任何专业人士的协助,他从容的掌握了大量亿万富翁的生活细节和机密内幕,甚至连老板的庭辩律师选了谁、会议的时间地点等细节都了如指掌。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没有任何的阻拦,典型的强行削弱看似不可战胜的敌人,挑战观众智商。
  1. 作为重头戏的老太太和男主的对手戏。且不说她没有在和男主约定的时间见面,而是提前了两个小时,却成功的没有引起男主的疑心。光是对话就让人很受不了,每三句话都不离让男主认罪,争分夺秒的话赶话,让人根本看不出她有要帮男主的任何意图。而且从一开始我就意识到了她问的都是只要男主承认,一旦被录音就玩完的问题,一直咄咄逼人。即使这样,还是没有引起极度自私和过分自我保护的男主疑心。另外就是人设的问题,《影响力》这本书里的所有关键因素都被老太太拿来用了,成功的在不引起疑心的情况下套到了赤裸裸的认罪。这样的人才在一个旅馆前台工作会不会太屈才了点?即使有戏剧天分的铺垫,但问题是这一幕展现的根本就不是老太太的戏剧天分啊,而是谈判和诱导能力啊摔。
  1. 这样牛逼的有教养的夫妇教出来的儿子开车不系安全带还玩手机发短信???还是在路况复杂的有鹿出没的单行线山路上???按道理讲这件交通事故其实男女主角的责任其实并不大,都是受害者而已,况且男孩还活着。所以一开始的处理方式就有问题,不过这部充满了谎言的电影,我们其实也并不清楚当初真正发生了什么。
以上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一家之言,主观想法。
类似的电影其实也有,例如凯文史派西主演的《非常嫌疑犯》。其中对一些我上述提到的环节的处理就高明多了,例如用了大量的暗示,让观众去猜,让观众去误会。当然你猜错也不管他事,结尾时观众还会有类似“原来如此”和“恍然大悟”的体验。而不是像这部电影这样正儿八经的讲一个谎话,然后告诉你傻了吧,我骗你的,我全都是骗你的。

关于谎话的理解

这部分与电影无关,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关于谎话,这是人类的特有产物,因为谎言建立在人类的一项独特技能——想象力之上。有研究证明每个人都会撒谎,就像水至清则无鱼,谎言已经是人类在社会中生存的一项基本技能了。甚至心理学家指出,小盆友在5岁还不懂得撒谎,一定是心理发育有些问题了。
不过GE的前CEO杰克韦尔奇在他的畅销书《赢》中却说,“只有坦诚才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隐瞒往往是效率的敌人”。这是因为谎言往往伴随着问题的产生,而当你不想去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谎言可以为你遮掩这个问题。所以有的时候,谎言被认为是一个“跳过”的选项。但是被谎言掩盖的问题并没有消失,问题的余波还会继续发酵。坦诚代表的却是勇气,因为讲实话意味着你需要直面问题,一直以来这就是一个非常需要勇气的选择。
但是反过来却是不成立的,撒谎并不总是意味着懦弱。或许在开始的时候由于缺乏勇气而撒了一个谎,但假如你因此而得利,正反馈就会让你尝试再次重复这个过程。就这样,谎言有可能会成为某些人的习惯。像有些在恶劣环境成长的孩子,当他们发现谎言可以保护自己、获取利益,谎言就会成为一种语言的习惯。或者是家长发现谎言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就会不断的重复这一过程,并期待相同的结果。
然而即使从利益的角度来看,谎言却完全不是最优的选择。人类强于动物的最重要属性在于合作,合作和分工造就了我们璀璨的文明。而合作产生的一大因素就是信任的建立,谎言明显不是一种用以建立信任关系的策略。
在《合作的进化》这本书中,作者组织了一个计算机程序间的博弈竞争,由不同的策略程序分别根据条件选择合作或者背叛,然后像囚徒困境那样由双方的选择产生正或者负的结果,直至多轮博弈后看哪个程序会最终获胜。无一例外,所有首先背叛的程序成绩都是垫底的,因为这些占别人便宜的策略无法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在长远的博弈中会被逐渐淘汰。不具备善良性的策略,在多轮的竞赛中会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撒谎就是在真实社会中的一种信息误导,以此来建立对自己或者目标有利的情景。但假如这种误导的目的是损人利己,一旦被戳穿,看似微小的风险会突然放大,撒谎者也会被人打上标签。
许多时候谎言被认为是一种必要的行为,例如对绝症病人的隐瞒等,但是否果真如此?或许更多的时候,实话会带来更理想的结果。